Summer Internship Reflection 2023
— career — 14 min read
前言
雖然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我還是決定在 2024 Summer Internship 開始之前進行一次前段實習的自我檢討,看看有哪些反饋可以應用到新實習裡。直接講結論:我沒有拿到 Return Offer。雖然可以以「去年的就業市場非常糟糕」當作藉口,然而我的表現也有許多可以改進空間。
北美的暑期實習通常持續 10-12 週。我的前公司安排了三個角色來輔助我:Manager,負責招募我進組;Skip Manager,通常是經理的經理,主要是可以跟他詢問非 Technical,比較廣泛的職涯問題;以及Buddy,一位平輩,可能也是前實習生,可以詢問公司大小事。如果是在規模較大的公司實習,HR 通常會規劃很多專屬於實習生的活動以培養忠誠度,其中不乏公關類型的大內外宣,這個部分以及剛開始的 Ramp up 可能就會花掉你三分之一的時間。除此之外,我被分配到一個 Tech Org 的小組創新型專案、一個專屬於碩士項目的 Business Strategy 團體專案,以及我所隸屬的 Intergration 組的個人專案,總共要完成三個項目。
在這三個月當中,又會分有 Mid Evaluation 跟 Final Evaluation。雖然說結局很令人挫折,但沒有拿到 Return 對我不是突然發生、很出乎意料的狀況。我大概在實習的前三分之一就有所察覺,我的技術能力、階段、以及個性可能不是這麼適合公司,最後 Review 的時候,我的 Manager 告訴我,組內目前沒有新人發展的空間(我們組的每個人都有五年以上的資歷),並建議我從前後端的職位開始。不管這是不是一個藉口,在了解我們公司的 Service Systems 的時候明顯感覺到理解力不足的我,其實很同意這樣的反饋。
實習心得
以下是我總結的一些反思,分為幾個類別來討論:
文化衝突感
由於我的公司是一家玩具製造商,美式文化非常濃厚。即使員工不是白人,大多數也是二代移民,從小玩著公司的玩具長大,相對來說我的情感連結沒有那麼強烈。我能感受到,即使你技術能力沒這麼強,如果你的性格外向且幽默風趣,在公司裡的存在感也能夠刷好刷滿。
我的個性對於 Intergration 組在 Culture Add 的觀點上來說,可以用大災難來形容。大家人都很好,但是每個人都在光譜上是「很」 Introverted 的人,不只是客套上說說我是 I 人的那種。大部分組員都是已經有小孩跟家庭的年紀,再加上我們跟 Offshore 很密切的合作,必須早上六點起來 Stand up、下午三點早早下班。這完全跟公司的其他人與世隔絕的老人作息,在各種外界影響加上個人內向,我疊滿了透明人的 Buff。
技術力不足
另外一個原因是半路出家的我,直接挑戰 Cloud computing、Micro-services、Middleware Intergration、Devops 猶如越級打怪。雖然在學習單一技能上面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要宏觀地去看整個架構,就算在死纏爛打 Team Member 問問題的情況下,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彌補經驗上的差距。每次獲得新的知識,我都必須做很多 Research 之後才有辦法問問題,久而久之大家可能就認定我不太 Take Ownership。我們公司大概兩年前從 On premises 轉到 Cloud,很多東西都還在摸索的狀況,指令下得很不明確。我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樣問我的 Manager,這件事情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也只能收到「我們都還在摸索」這樣的回答。
On-the-job skills
雖然我有工作經驗,但過往在台灣的工作方式與美國職場文化差異很大。在美國,即使你努力工作,你沒有表現出來這件事情,沒有人看到也不會有人感激。我因為語言障礙再加上轉職的背景非常沒有自信,同時又不敢問問題,這些都是職場上面大大的 Red Flag。雖然我逼著自己去完成 Check-list 上面的每一件事情,我卻從來沒有享受過這些過程。漸漸的我就找不到成就感的證據,最後被職場淘汰、不勝唏噓。要拿到 Return Offer,只做好份內的事情是不夠的,你需要去主動承攬更多責任以及建立 Connection。
配合前面幾點,我或多或少有一些「時不我予」的感覺,但這不代表問題無法解決。我當時選擇像蝸牛躲進殼裡,尋找其他邊緣人的舒適圈,這是完全錯誤的一步棋。我將其歸咎於我的根本性格不適合這裡,但事情並非如此。大家不會因為你內向而排斥你,而是因為你總是太過被動,在需要幫助時選擇自己困在困境中。
自我反省
經歷過這次的挫敗,回首一年我跟許多 Career Coach / Mentor 聊了很多,在這邊列出了一些我自己能夠改進、應用在新職場的地方:
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自從開始轉職之後,我真的覺得我變成一個更無趣的人。這裡所說的無趣,是指我花了大量時間在電腦科學知識的追求上,每天除了開發和刷題,幾乎沒有其他的樂趣。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感覺,請停止這種想法,因為這不是真實的。你就是你,即使是普通的日常事情也可以和他人分享。你不需要特別有趣,只要願意表達並接受回饋,就能找到與他人的 commonality。這也是 coffee chat 跟 small talk 的真理。你需要的是在一次一次的對話當中,跟人建立熟悉的感覺。
You don’t need to be interesting. The goal is to be interested. The topic of small talk doesn't matter; it's about feeling safe and comfortable talking to them. (vice versa)
-- How to Get Good at Small Talk, Matt Abrahams
換個方式理解世界
首先要先考慮你的 Manager 是怎樣的人,以及如何與他們配合非常重要。沒有 Manager 的支持,你是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的。有的 Manager 喜歡你多去幫助其他 Team Member、有的喜歡你就乖乖聽話、有的想要你多多發表意見、有的要確保你寫好 Doc 才有功績。理想情況下,能夠做到每一點的人才是最棒的。
接下來是你 的心態調整。實習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再進階一步才是 Deliver。總共有三個月,去頭去尾一些實習生活動,你其實是可以分階段進行的:
- 第一個月:熟悉期
- 問盡各種問題、甚至是 Pair programming、問 Different Approach & Industry Standard。藉由別人的解釋,你可以更快而且更好地理解 Code Base。
- 更近一步了解你的 Product User、Stakeholder、Domain Knowledge,你才能夠更好的去開發有用的功能。
- 第二個月:反饋+交付期
- 深入理解整個系統的運作方式,這有助於你在開發和解決問題時有全局觀。
- 第三個月:收尾期,甚至可以有 Retro
- 將大任務分解為小問題,這樣更容易逐步解決,並有效地完成工作。
並 且要記得 DOCUMENT EVERYTHING
每天都是新的練習
另外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每天做這些事情。你不會馬上看到成果,但這些日積月累能夠幫助你在專案的最後能夠有個更好的收尾以及表現。這些事情在你如果沒有一個以上的實習,是沒辦法這樣以上帝視角來理解的。
- 面對鏡子練習 Affirmation:你參加再多的 Event 如果你沒有把握好跟人建立 Connection 的機會,那你的時間也只是白白被浪費在沒有 Coding 的地方。練習說英文,去建立交流,現在的你已經足夠去做出任何你想要的決定。每天給自己 Feedback,把你每天的日記錄製下來,用英文,用說的。
- 練習演算法跟資料結構,可以縮短你真正 Programming 的時間,讓你把省下來時間花在管理你整個 Career 上。
- 保持學習的熱情:軟體工程師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術,記得自己學成一項東西的喜悅,並且分享給他人。
結論
回顧這次未能獲得 Return Offer 的暑期實習經歷,我意識到成功並非僅僅取決於技術能力,更在於如何在職場中展現自我、與他人互動,以及持續學習和成長的態度。我曾將自己困在「半路出家」、「文化不適應」的思維框架中,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有適應和進步的潛力。在下一次實習中,我將不再把自己定位為旁觀者,而是主動參與者;不再只是被動地完成任務,而是積極地尋求機會展現價值。
無論是克服文化衝突、彌補技術短板,還是磨練職場軟實力,都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我會更加主動地與同事交流,勇於表達真實的自我,並在工作中尋找樂趣和成就感。同時,我也明白了解讀主管期望、階段性地規劃實習目標,以及在合適的時機展現自己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要放下對自己「不夠有趣」、「不夠格融入」的成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故事和視角,關鍵在於是否願意分享、是否懂得傾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我會努力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珍惜每一次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畢竟,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應該是讓我們不斷成長、結識良師益友的旅程。
2023 年的暑期實習或許沒有收穫理想的結果,但它為我的未來鋪就了更堅實的基礎。懷著這份自信與期待,我已經準備好迎接 2024 年的挑戰,去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